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良好的中华家风传承孕育了许多跨越百年的世家,南通范氏诗文世家便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例。范氏家族传承450余年,绵延13代,先后诞生文学家20余人,文脉相传,名家辈出。文化大家范曾正是这个家族的第十三代传人,他7岁起即开始诵读《离骚》,《离骚》也成为与他相伴一生的手边书,而屈原和屈原所代表的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也成为他艺术创作中从未中断的主题。
(资料图片)
早上五点半,像往常一样,85岁高龄的范曾先生在自己的书房里又捧起了最喜爱的古典诗篇《离骚》,伴着鸟鸣在吟哦声中开启了新的一天。
书画家 范曾:我从7岁开始,我的父亲就教我背它。当时我到了8岁的时候,可以全部滚瓜烂熟背。一直到今天,我不会忘掉里边一句的。因为过去的文人都把《楚辞》当作是必读的一种书。床前要摆“史”“汉”“庄”“骚”——《史记》《汉书》《庄子》《楚辞》,骚就是楚辞代称《离骚》。这里有一本《楚辞》,1988年出版的,到现在三十多年了,书都看烂了。我有不同的时期、不同年月不同钢笔我做的笔记。我把这个读音、理解都写在上面。
范曾先生出生于南通范氏诗文世家,这个家族跨越450年,绵延13代,在范家的书单中,就有《离骚》,也因为自幼熟读《离骚》,在几十年的绘画创作中,屈原一直是范曾最钟爱的题材。从《屈子行吟图》《屈原天问》到《屈子哀郢》不同时期的画像,让更多的人认识屈原、理解屈原、尊崇屈原。
书画家 范曾:这个是《屈子哀郢》,我画的是当时楚国的都城郢。当时楚国的顷襄王逃走,屈原听到消息非常悲哀,写《哀郢》。
怀着对屈原的深深敬意,范曾多次前往屈子祠拜谒,并有感而发写下了《汨罗江,诗人的江》等深情诗作。端午节的前一天,他特意把自己51年前在屈原故里秭归创作的两首诗《仰屈子祠咏怀》和《过屈原庙》重新书写后摆放在了画作《屈子哀郢》两侧。
书画家 范曾:我对端午节在我这首《仰屈子祠咏怀》这首诗里面我写得很清楚:“屈子祠前仰古柯,崦嵫已迫失羲和。咸阳一炬凭三户,荆楚千秋唱九歌。蒲剑霜锋驱鬼魅,诗雄烈魄壮山河。鱼龙寂寞寒波逝,岁岁犹闻献角禾。”“献角禾”就是献粽子,为什么?人们怕屈原掉到水里被鱼吃掉,就撒粽子让鱼去吃。他死了,人们还想保护屈原,这种感情是非常深厚的。
在范曾先生的心目中,《离骚》是一生陪其左右的手边书,屈原是一世要尊崇敬仰的人中杰,在南通范曾的祖宅里有这样一副联语。
揽辔登车一世澄清须满志
读书闭户万家忧乐尽关心
书画家 范曾:他在《离骚》里充分表达了他对楚国的爱、对人民的爱。为了楚国、为了人民,他不惜把自己的生命投注进去,这点是成为中国两千多年来的佳话。我想我就是希望能在当下这个新时代,能够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做一个勤奋的人、耕耘的人、开拓的人、创造的人。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中的这句话深刻地影响了范曾的一生,他说,中国历史上所有为分担祖国的灾难和痛苦,同样分享祖国的光荣和尊严的志士仁人,他们内心深处都蕴藏着一曲雄伟、壮丽、深沉的歌,这些心灵之歌绵延不断地汇入新时代的磅礡交响,成为中华民族前行道路上生生不息的精神滋养。
编辑:夏徐寅
责任编辑:王布米
标签: